和孩子ldquo无法交流rdquo
《父母靠什么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餐厅里,邻座的一个孩子妈妈在照顾孩子吃饭,她不停地往孩子的碗里夹菜,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青菜,红色的西红柿,紫色的包菜,告诉孩子这些菜很有营养,吃了以后可以长得很壮,像奥特曼一样去打怪兽。小嘴巴里塞满饭的孩子,一个劲地摆手摇头,可妈妈无视他的动作,又在碗里加了一个肉丸子。
“嘭”的一声,孩子把碗扔了,孩子妈生气地站起来,一边去收拾,一边对着孩子嚷:“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妈妈给你夹了这么多好吃的,你还把碗给扔了。”
孩子脸上的神情很复杂,有委屈,有愤怒,斜着眼看妈妈,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了出来。餐桌上有人问他:“你吃饱了吗?是不是不喜欢吃这些菜?”
孩子点点头,用手指着绿色的青菜说:“不要不要”。
这个孩子看上去应该有三岁了,但是,一开口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跟年龄有一点不符合。经过验证,的确是这样,他妈妈说:“他说话晚,目前只会几个字,不会说句子”。
育儿专家用几个词,来描绘每一个阶段的儿童,就是terrible2,horrble3,unbearble4,翻译过来就是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忍不可忍的四岁。
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会觉得一个3-4岁的孩子可怕,恐怖呢?这中间缺乏的就是了解。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个理,之所以“怕”,是因为不够“知”。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其实,孩子情绪不好,发脾气,和他们的需求不被满足有极大的关系。孩子的需求被满足的重要条件,就是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在表达想要一个苹果的时候,你却塞了一个梨子给他。
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语言的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重要的桥梁。搭建这个桥梁,就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三点:
①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动画片或者卡通人物寻找共同话题。
很多家长没有办法做到全职陪伴孩子,这也就导致和孩子在一起,会觉得缺乏话题,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一般也是“躯壳式”的陪伴。加上有的孩子也不愿意开口说太多,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主动找话说。
《爸爸去哪儿5》里除了明星父子或父女,还有邓伦和小山竹这一对临时搭档的“父女”,初次见面,邓伦担心小山竹放不开,所以他用了一个小妙招,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用东北话打招呼的,小山竹顿时乐开了花,问邓伦:“你也会说东北话”。
“东北话”让这对陌生的“父女”,瞬间打得火热,横扫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②利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语言,引起孩子的好感。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们应该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一下,比如,蹲下来,用同样的高度和孩子说话。或者是,用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也就是所谓的身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用身体和手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
一般来说,三岁左右的孩子,专注力不够,所以周围的人说什么,他们不会太在意。即使,你的话是专门和他的,他可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