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艺七年了,我经常会想起前门包饭后门
远在深圳的杨清漪早上醒来了发了一条朋友圈
▼
年,杨清漪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年离开南京去了深圳,现在是深圳天气主播。
▲05播杨清漪
离开母校7年,除了同学和老师的面庞,校门口蒸的饭也一直在回忆里萦绕。
▲前门包饭
这是被很多南艺人评为南京最好吃的蒸饭,因为是在南艺前门,所以南艺的学生都称它为“前门包饭”。虽然有情感因素在里面,但味道好也是实实在在的。刁嘴别动队队员也会经常绕路去买。
▲曾经南艺旁的人行天桥
“以前这里是个天桥,我们那时早上都是跨过天桥到马路对面买个包饭再回去上课,它填饱了很多南艺人早上空空的胃。”
张博年考入南艺,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影视学院的表演老师,也是蒸饭的忠实粉丝。
▲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用的南艺饭卡
说是蒸饭店,其实只是两个门面中间的一条夹缝,大约五十公分宽。
最早做蒸饭的是一位男老板,侧身站在里面,后来门面和隔壁馄饨店打通,才得以站正。
▲曾经的蒸饭大叔
小店没有名字,就挂个“台湾蒸饭”的招牌,“饭”字掉了也无所谓,反正门口每天都排满了俊男靓女。
▲队伍里不缺高颜值
“来个包饭,加老油条加蛋黄加肉松小菜都要,再来一点糖。”张博已是熟门熟路。
▲很酥脆的老油条
▲侄女的动作也很麻利
米粒松软有弹性不油腻,老油条酥脆香,蛋黄咸香,小菜鲜辣香,再配合那一点点恰到好处的白糖,简直美妙无比。难怪高颖也是它的忠实拥趸。
“这个蒸饭我吃了十几年了,之前一直是男的在做,开始还很年轻,后来头发都白了,蛮辛苦的。最近新换了个小姑娘,据说是店主侄女。包饭的事交给了侄女,以前的男店主只负责在家蒸米配菜。好在口味并没有变。”
在南艺,比前门包饭更出名的是后门鸡蛋饼,这可是有百度百科的南艺明星店。
▲后门鸡蛋饼
老板姓王,安徽人,年在南艺后门口摆了个摊卖自制鸡蛋饼,因为口味出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南艺人挑剔的味蕾,坊间传言老王已经买了好几套大房子。
我们以开玩笑的口气向老王求证,老王笑笑说:半真半假吧,没有大房子啦。没有完全否认。
“我十几年前吃的时候还只有原味,就是和面时里面就加了包菜,现在口味多啦,还有海带、土豆,还能加里脊烤肠,但我就是喜欢吃原味的。”
▲饼皮里充满了包菜碎
鸡蛋饼质地软嫩,关键最好吃的还是老板自己调的酱,有甜有咸,刷在饼上那叫一个美味。唯一的遗憾就油大。不过,虽说油,倒也没见南艺美女们吃胖。
鸡蛋饼最早卖一块五,现在也已经卖到了四块。
▲老板自己调的酱
后门鸡蛋饼后面,还有很多小餐馆,这些都是一代代南艺人打牙祭的地方。如意、晓雪、驿站、街角的奶茶店。提到这些名字,远在外地的校友都能热泪盈眶。校门墙外的我家餐馆,不但能解馋,还能复印缩小材料,相信很多校友想起他家时,都是会心一笑。
离开了南艺,离开了南京,别说这些餐厅,连以前觉得不好吃的食堂,现在想起来都特别亲切可爱。但,老食堂没啦,现在变成了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
▲曾经的老食堂
学校里也盖了不少新楼,连以前住宿条件非常差的宿舍也重新装修,楼下开了个“南艺下午茶”,玻璃阳光房,洋气的很呢。
托张博老师的福,别动队队员集体在南艺的学生食堂里装了把学生。打饭的叔叔阿姨据说大半都是老食堂过来的。鸡鸭鱼肉虾齐全,清淡麻辣都有,站在橱窗前不知从何下手。
▲来晚后的场景
▲人手一张的校园一卡通
一荤两素,9元左右。挺好的。
宿舍楼前,不时有未做梳洗戴着口罩的女学生低头奔出,拎了外卖小哥的盒饭又快速奔回。
▲越来越多的校园外卖族
刁嘴别动队有队员笑了,说:果然还是艺术类学生讲究,当年我睡懒觉去食堂打饭,头发飞毛,还敢走得大摇大摆,糙哭了。
(怪不得吓跑男生了吧)
绕回教学区,已有学生在教学楼前讨论下午的台词课内容。
▲年轻真好
刁嘴别动队没有见到影视学院那只经常蹭课的花姐,想来它也是吃着南艺的食物长大的呢。
▲全南京最会演戏的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