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马里布尔贡杰村的穆斯林们
布尔贡杰村的穆斯林们——中国维和军人眼中的马里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营区,位于马里北部最大城市加奥市的布尔贡杰村,距风景秀丽的尼日尔河左岸只有大约米。村庄古朴而美丽,虽然处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但也偶然可见为数不少的绿色。
这个小村子大约有多人口,大部分村民以种地和打鱼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也有少部分人做点小买卖,如开个小店,在村里的空地或树下摆个小地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种的蔬菜通常只有土豆、卷心菜、胡萝卜和生菜,产量不是很高;种的粮食主要有少量的水稻和蜀黍(当地的一种谷类),蜀黍产量较高,价格便宜一些。除了自己留用部分外,其余的拿到市场上去卖,换回一些油、盐、糖等调料。
也有极个别的人为当地政府工作,即便是政府公务员,收入也无法养活一般的7口之家,不得不在工作之余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村里的土地要由个人到政府去购买,购买后成为私有财产,如果没钱买只能租用土地或房屋。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是穆斯林,伊斯兰教法允许一个男人最多娶4位妻子,我猜想可能是为了增加穆斯林人口数量吧。
少数人家里有电视,或CD╱DVD机,但很少有人家用冰箱。做饭用木炭,很少有用电饭锅做饭的,因为电费很贵。一般直到天很黑了,才打开灯照明。家里一般都没有床,用床垫子铺在地上,还有的人家连床垫子也没有,只有席子。家家几乎都没有什么家具。
克瑞斯说,人们非常惧怕战争。年,内战爆发,加奥被图阿雷格族武装分子占领,并被宣布为“阿扎瓦德”独立国家。
一段时间内,加奥处于无政府状态,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衣食无着落,特别是不敢外出,只能呆在家里,只要外出就会被抢、被打而受伤。当时这个村子就有3个人被砍掉胳膊。
那时候,妇女必须把全身都裹的严严实实的,只能露两只眼睛。随着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到来,状况才得以改变,村民才逐渐过上比较正常的生活。克瑞斯说,“中国军人都在工作,纪律性好,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从不会去惹老百姓,当地老百姓非常喜欢中国的维和军人。”
图片说明:这不是卖酒,而是卖的汽油,供摩托车使用。
加奥市一般一个村庄有一个诊所,有医护人员5人左右,布尔贡杰村也是这样。诊所一般只为妇女和儿童做孕检、保健和开处方,男人生病一般就买点药吃就行了。
村里没有药店,买药要到加奥市里的药店买。诊所看一次病大约一千西法(相当于人民币10元左右)。克瑞斯说,医院。我曾经在执行任务时去过这家所谓的“大医院”,在我看来,它还比不医院。生了重病,村民医院。
在参加联马团组织的到诊活动中,我发现这里药品稀缺,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当地好多人患有高血压,甚至年纪轻轻的就患上高血压,但却得不到系统治疗。大人小孩好多都是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
村里没有警察,除了个别稍微富裕点的人家有院子、有门、有锁外,大多数家庭的房子都没有房门,也没有锁,就像我们国内出售的清水房一样,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房子都是用土坯盖的平房。
每年3到5月热季时,人们常常在院子里席地而睡,凉季和雨季也就是每年的6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一般在屋里睡觉。我原以为屋里简陋得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打劫,但当我问到克瑞斯是不是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时,他的回答是:会有小偷。大概是因为贫穷的原因吧,比如,凉季人们在屋里睡觉的时候,小偷会偷走院子里的小零碎,有时候偷走摩托车。被抓到就会挨顿打,有时是本村熟悉的面孔,有时是外村的。偶尔会把小偷送到加奥市警察局,而整个加奥市就一个警察局。
每天清晨,我们都会被村里清真寺的大喇叭传来的浑厚男高音吵醒。据克瑞斯讲,那拖着长音唱着听不懂的语言,是在呼唤村民做祷告。穆斯林每天要进行5次祷告,凉季是4点、13点、15点、17点、18点,热季和雨季第一次祷告是4点15分,其余四次在凉季时间基础上后延30分钟。这就是每天都伴随着我们的祷告声,刚来时很不习惯,时间长了渐渐地变得熟视无睹了。
也许是周围自然环境太单调了,村里的妇女喜欢穿着艳丽的服装。孩子出生满一周的时候,按照穆斯林习俗要给孩子起名,这天,要举行庆典宴请亲朋好友,杀牛或羊炖肉招待客人,当然客人也要随点礼了。
村民平时主餐吃的饭类似我国南方的盖浇饭,把汤汁浇在饭上拌着吃。尽管身处战乱国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村民仍然十分乐观,喜欢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煮茶喝,周末在空地上伴着音乐唱歌跳舞,年轻人每天下午在足球场上踢球。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喝茶方式与我们不同。通常有两个小铁壶,将大把的茶叶(大都是中国产的绿茶)放在一个壶里,用炭火烧开后,煮2、3分钟,再将茶水冲入另一个放了很多白糖的壶里,用一支小杯子反复折,待糖完全融化后,再倒入小杯中饮用。在招待客人时,主人喜欢与客人共饮一杯茶,以视尊重。
以前还听说过非洲人爱用树枝刷牙,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很多人一天的开始,就是将细长的树枝含在嘴里不停的咀嚼,据说不仅可以清洁牙齿,还有一定的药效。医院住院的非洲维和军人,早上起来就坐在床上,既不用水也不用牙膏,拿着一把牙刷在嘴里干刷,我也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呵呵,或许是树枝刷牙的演变?
我们的营区是一块长方形的四周用高大坚固的沙箱和蛇腹型铁丝网围起来的封闭空地,每个营门进出口都由荷枪实弹的警卫战士把守。村民对中国维和官兵非常友好,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热情的朝着我们的UN车挥手打招呼,喊着“Chinois(法语:中国人),你好!”。
如果在路上相遇,想给他们拍照,他们会热情地点头同意,并摆出各种pose。能享受到这种礼遇的毕竟只有少数外出执行任务的官兵,大部分人员是不能踏出营区一步的,虽然闻名遐迩的非洲第三大河尼日尔河近在咫尺,但对我们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
不久以后,我们也许可能搬到另一个营区,虽然那里驻扎着各种肤色、穿着不同样式军装的多国维和友军,但是那里没有一棵可以遮挡烈日的树木,没有一丝绿色,只有漫漫黄沙和红褐色的土,附近也没有居民。我们真的舍不得布尔贡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村子,舍不得中国三批维和队员两年多辛苦地接力建设的营区,更舍不得那一小块一小块艰难开垦出来的菜地,那熟悉的穿越三支分队的曲折的跑道……。
云卷云舒坚守马里,维护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