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官陂藠子饭
藠,jiào,薤的别称:藠子,藠头。
官陂客家话音同“巧”、“翘”、“荞”,所以“藠子”在官陂人的笔下就有了“荞子”“翘子”“巧子”等写法。
藠头学名薤,系葱属百合科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李时珍说:“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数枝一本,则茂而根大。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苇酒、糟藏、醋浸皆宜。”薤白味辛,温补。
藠子,在官陂人的食谱中有清炒、炒豆干、炒肉、焖饭等,而我最喜欢的吃法还是焖饭(其实准确点讲是炒饭、拌饭)。
客家美食里有很多种焖菜饭,四季豆饭、豇豆饭、芥菜饭、葫(蒜)饭、包菜饭、藠子饭、芋头饭等,尤以葫(蒜)饭、藠子饭为最受喜欢。
正宗的做法还是应该在老家,用大铁锅、烧柴火,焖出的饭更香,是城里的小锅无法比拟的。记得过去老妈是这么做“藠子饭”的:先把藠子、肉炒熟了,装盘凉一下;不洗锅,放入浸泡过的米,边烧火边翻炒,听到米粒的“劈啪”声后加水,旺火烧开后改小火煮至饭熟;再倒入刚才炒好的藠子,拌匀,即可装碗开吃了。味道那个香啊,至今念念不忘。
年春节,政府、组织号召大家减少流动、就地过年。听组织的话,就自觉留在福州过年了,也算是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哈!
节后上班了,想起老家官陂藠子饭的美味,就忍不住拨通还在老家的三哥的电话,交代他返回福州时,帮我带把藠子上来。三哥办事比较利落,过两天就顺丰快递来10斤的藠子。
在城里,小家庭的锅也是小号的,没有柴火大锅,只能因陋就简了。下面介绍一下做“藠子饭”的整个过程:
1、主料:藠子、虾仁(干)、干贝、三层肉、米饭;
调料:鱼露、鸡精。
2、制作步骤:
1)用电饭煲焖饭(不要焖太烂,稍微干点为好);
2)藠子去根、黄叶,洗净,切成1cm左右的段,藠子头切更细一些;
3)三层肉、虾仁(干)切成丁;
4)锅烧热,倒入少许花生油(主要是热锅),先放入肉丁煸炒,出油(油太多的话可以倒一些出来)时加入虾仁、干贝继续煸炒,闻到虾仁的香味时先后加入藠子头、叶翻炒,烹适量的鱼露(不喜欢鱼露可以加盐,我认为鱼露是藠子饭的灵魂,非用不可)、鸡精,装盘出锅(装盘时尽量摊开,防止把藠子叶闷黄了);
5)将煮好的干饭倒入锅中,点火,再倒入菜,边烧火边拌匀;
6)关火,装碗出锅,美味即成。
喜欢官陂老红酒(米酒)的话,再配上一杯,以慰乡愁!
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