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暴雨暴晴,别忘了给玉米更多呵

 

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致作物受灾严重

暴风雨后,玉米淹水怎么处理?倒伏后扶不扶?

秋作物种植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红薯、芝麻为主,其中玉米占了很大部分。那么,在眼下这种汛期,玉米田出现淹水或倒伏后,应该如何管理呢?

一、淹水地块,尽快清淤排水

事实上,玉米是一种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涝的作物,专家分析,当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时,玉米就会发育不良;被水淹没3天,玉米存活率基本就很低了。强降雨后,如果玉米地有积水,应该尽快想办法排出,降低田间湿度。

二、倒伏玉米,要分类管理

倒伏较轻的玉米,不用扶,植株自身调节能力强,随着植株的生长,它们自然就会直立起来;对于倒伏严重的,可等雨后地面稍干时,采用人工的办法扶直植株。玉米茎基部第一、第二节间比较脆弱,加之已有部分根系受损,扶直时要防止折断和增加根伤,最好两人一起操作,其中一人抓住玉米植株较上部位拉起,另一人在根部培土;对于茎折断的地块,要尽快把折断植株清除出田间以免腐烂,影响正常植株生长。

三、及时补肥,促植株恢复生长

强降水和洪涝过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带走,追肥可以促使植株恢复生长。

暴雨还可能影响玉米开花授粉,造成玉米秃尖、缺行少粒,种植户可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办法是在上午9-11时或下午4-6时,轻摇雄花进行授粉。

四、绝收地块,及时改种止损

如果水淹造成大面积绝收,农民朋友应根据市场情况、地力、水肥等特点,及时改种绿豆、娃娃菜、夏包菜、夏菜花等生育期相对较短的秋作物,以尽量弥补灾害损失。

降雨多了,这些玉米病害怎样防?

在病害发生的三要素中,气候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借风雨传播的病害,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病菌孢子就会侵入导致发病。

一、玉米真菌性茎腐病(玉米青枯病)

1、症状

玉米真菌性茎腐病,大多是由瓜果腐霉菌所致,是真菌病害,很多老百姓也叫玉米青枯病。一般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病株最初表现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短的仅需1-3d,长的可持续15d以上。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遇风易折倒,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籽粒无光泽灰暗,排列松散易脱粒。

2、防治办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

注意合理轮作。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主要是土壤带菌,在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轮作倒茬,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

合理密植。由于过度密植可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要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要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损伤。

二、顶腐病

1、症状:

玉米顶腐病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主要表现症状:苗期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可见茎基部变灰、变黑,而形成枯死苗。成株期发病,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皱褶扭曲,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雌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秆上有病烂斑块,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纵切面可见内部黑褐色腐烂。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病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毛状根冠变褐腐烂。玉米顶腐病危害比较严重,要注意观察,重点防治。

2、防治方法:

加快铲趟: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

及时追肥:玉米拔节期必须追肥,促进营养体的生长,利于后期的大穗高产。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药剂防治:

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三、玉米褐斑病

1、症状

叶片宽大的玉米植株,加上高密度种植,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好,高温多雨的7、8月份,也给褐斑病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侵染机会,当你看到植株中间位置的叶片上呈一条一条的横向分布的黄斑时,基本可以确定,那就是褐斑病。一般情况下,这种病害不会造成玉米减产,只要防治及时更不成问题。

2、防治方法

一是施足底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应注意提早预防,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服务

-

-

-

-

扫描下方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anjinshop.com/bchq/5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