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甘蓝从卷心菜到各种变种

 

甘蓝,这个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其实有着不少别名,如卷心菜、包菜、椰菜、高丽菜等,它们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甘蓝的众多变种之一。这种蔬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至北海沿岸地区,那里至今仍生长着野生的甘蓝,见证着它的悠久历史。自6世纪甘蓝从欧洲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以来,这一蔬菜便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中国本土的“蓝”,最初指的是菘蓝,其叶片被称为“大青叶”,可被用于提取蓝色染料靛蓝。而菘蓝的根部,被称为“板蓝根”,在中医药材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甘蓝类植物的叶片呈现出淡蓝绿色的美丽色泽,口感中透露出一丝甜意,与大青叶的苦涩截然不同,因此得名“甘蓝”。记得小时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曾因偷摘学校菜园中甜美的包菜心而受到老师的责罚,要求我抄写课文以示惩戒。甘蓝类植物的叶片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蜡粉,这使得它们呈现出独特的淡蓝绿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它们带有蓝色,但与菘蓝不同,甘蓝的叶子并不含有靛蓝成分。根据不同的培育重点,甘蓝被分为叶用、茎用和花用等多个类别。其中,我们日常所见的卷心菜(包括紫甘蓝)、苤蓝、花椰菜(涵盖西蓝花)以及芥蓝,都属于甘蓝的范畴。此外,还有许多不常见的甘蓝品种。最为人所熟知的甘蓝类植物,莫过于苤蓝,它属于球茎甘蓝的一种。另一种甘蓝类植物,名为高茎甘蓝,其形态如同被拉长的苤蓝,因此也被直译为棕榈甘蓝。这种植物的叶子可以像掰葱一样轻松地掰下来食用,而且边长边摘,非常方便,直至只剩下茎部最上部的几片叶子为止。花用甘蓝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球花甘蓝,即我们常说的花椰菜。当然,除了我们熟悉的普通花菜和西蓝花,还有许多其他色彩斑斓的甘蓝品种。其中,罗马花椰菜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风味,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芥蓝,这一专以花薹为食的甘蓝品种,又被称为绿叶甘蓝。在甘蓝的众多成员中,它独树一帜,绽放着洁白的花朵,因此,在植物志中它被赋予了“白花甘蓝”的美誉。芥蓝,这一独特的甘蓝品种,不仅是中国人精心培育的瑰宝,更在植物界中以其洁白的花朵赢得了“白花甘蓝”的赞誉。不同于另一种同样食用花薹的蔬菜——紫菜薹,它并非属于甘蓝类,而是白菜类的芸薹(即油菜)的花薹。这二者虽同为花薹蔬菜,却各有千秋,不可混为一谈。曾有香港知名美食家误称芥蓝为“从苤蓝头上长出”的蔬菜,这显然是对芥蓝生长特性的误解。实际上,芥蓝与苤蓝虽同属甘蓝类蔬菜,但它们的生长习性和食用部位却大相径庭。这也许是因为那位美食家未曾亲临菜地,对这两种蔬菜的生长情况缺乏了解。但无论如何,这都不妨碍芥蓝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蔬菜的世界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叶用甘蓝是甘蓝类蔬菜中的一大类别,而卷心菜无疑是其中最为知名且广泛种植的代表。经过数百年的精心培育与杂交,卷心菜已经衍生出大小不一的约个品种,其中我国就拥有至少00余种。但需注意,这里的“品种”概念与生物学上的“种”有所不同。按叶球形态,卷心菜可分为平、尖、圆头三大类,分别对应扁圆形、牛心形和球形三种。这些品种中,有些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而另一些则是经过我国长期栽培与改良所形成的优秀地方品种。卷心菜,这个我们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其实在植物学上有着专门的分类——结球甘蓝。其叶片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莲座叶与结球叶。莲座叶先于结球叶展开,它们带着叶柄,以螺旋状的方式分布在茎上,宛如一朵盛开的绿色莲花。而结球叶则在莲座叶的基础上逐渐裹成叶球,负责储存营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由莲座叶提供,根部则负责吸收水分,最终这些营养都被储存在叶球中。正是这一精妙的生长过程,造就了我们所品尝到的那脆嫩鲜美的卷心菜。由于卷心菜的结球特性,它相较于野生的甘蓝更为耐寒和耐旱,因此能够被广泛栽培在北方地区。甘蓝这类植物通常属于二年生草本,其生长周期与大白菜相似,通常在秋季叶子结球后进行收获食用。若需留种,则需将种子继续留在地里,让其在冬季存活,直至第二年春季开花结籽。然而,偶尔会遇到秋天气候异常,如寒流袭击,导致甘蓝提前出现“未熟抽薹”的现象,这会影响叶球的正常形成,进而造成产量减少。甘蓝的种类繁多,不仅形状各异,颜色也丰富多彩。叶绿素含量越高,甘蓝的颜色就越深。而若甘蓝中富含大量的紫色花青素,那么它便是声名显赫的紫甘蓝了。紫甘蓝与卷心菜在本质上并无显著差异,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仅在于紫甘蓝的叶球呈现紫红色。这种蔬菜因其富含的花青素而备受推崇,成为了健康饮食中的常客,广泛用于各类拌菜之中。由于花青素具有易溶性,并且在酸性环境中会由紫色变为蓝色,这与化学实验中使用的酸碱指示剂原理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颜色还会逐渐褪去。因此,当使用紫甘蓝制作泡菜时,其紫色会逐渐消失。

皱叶甘蓝的奥秘

皱叶甘蓝,这种蔬菜不仅口感独特,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其紫色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逐渐消失,这背后的原因与化学中的酸碱反应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尽管皱叶甘蓝的外形与卷心菜相似,但其叶片却独具特色,呈现出如白菜般的褶皱。其叶球质地松软,叶片富含汁液,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芥子味道十分淡雅,非常适宜新鲜食用。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另一种蔬菜——羽衣甘蓝。羽衣甘蓝,又称花包菜,其叶片形似牡丹,因而也被誉为“叶牡丹”,属于极具观赏价值的甘蓝品种。这种蔬菜不仅耐寒性强,能够抵御霜冻的侵袭,更是北方秋季和初冬花坛中不可或缺的装点植物。然而,尽管羽衣甘蓝既可观赏又可食用,但人们是否真的会舍得将其烹饪后食用呢?抱子甘蓝,这一别具一格的甘蓝品种,同样拥有不俗的观赏与食用双重价值。其形态独特,如同迷你版的甘蓝,又似盛开的花朵,让人在欣赏之余,也忍不住想要品尝一番。抱子甘蓝不仅口感清甜,而且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佳肴。抱子甘蓝,这一独特的甘蓝品种,还拥有一些别称,如芽甘蓝、子持甘蓝等。实际上,抱子甘蓝是由叶腋间生出的珠芽形成的,它们小巧可爱,如同迷你版的小包菜。尽管抱子甘蓝的形态引人入胜,但目前其种植范围还较为有限,仅在北京等少数地区进行试种。

抱子甘蓝的益处

抱子甘蓝,这一珍稀的甘蓝品种,不仅形态独特,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其维生素C的含量相较于大白菜高出约一倍,而整体维生素含量更是番茄的三倍之多。这一小小的甘蓝,实为餐桌上的营养宝库。尤其是抱子甘蓝中所富含的维生素U,被誉为“溃疡愈合因子”,对于胃溃疡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它能有效促进创面的迅速愈合,因而成为胃溃疡患者的理想食品。卷心菜不仅富含叶酸,这一优点同样体现在甘蓝类蔬菜中。叶酸对于预防巨幼细胞贫血、胎儿畸形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具有显著效果,对心血管健康也大有裨益。因此,孕妇、贫血患者以及中老年人应将卷心菜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此外,卷心菜还是矿物质的宝库,含有丰富的钾、钙、铁、镁等营养成分。新鲜的卷心菜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杀菌、消炎的重要作用。当面临咽喉疼痛、外伤肿痛、胃痛或牙痛等不适时,我们可以尝试将卷心菜榨成汁来饮用,或者将其涂抹在患处,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此外,卷心菜的水分含量极高,热量却相对较低,同时富含膳食纤维。在日常饮食中多吃卷心菜,不仅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预防便秘,还是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理想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制作卷心菜色拉时,应避免加入过多富含油脂的酱料,以免影响其健康效果。尽管卷心菜具有诸多益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卷心菜及同属芸薹科的蔬菜均含有微量的致甲状腺肿物质——硫氰酸盐。若长期单一食用这类蔬菜,可能会干扰甲状腺对碘的正常利用,进而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反应,使甲状腺肿大。为了预防卷心菜可能导致的甲状腺肿大问题,我们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增加碘的摄入。建议多食用富含碘的海产品,例如海鱼和海藻,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挑选优质的卷心菜时,应注意其外表特征。结球坚实、包裹紧密且质地脆嫩的卷心菜为上佳之选。触摸时手感硬实,放在手中应有沉甸甸的重量感,这样的卷心菜才是优质的。在秋冬季节,平头型和圆头型的卷心菜较为常见,它们的菜球紧实,芯叶肥嫩,出菜率高,口感也更为鲜美。相比之下,尖头型(牛心菜)在品质上稍逊一筹。春季新上市的卷心菜,其菜球往往较为松散,芯叶数量不足,因此在挑选时,应优先选择那些外观水灵、质地柔软的牛心包菜。此外,卷心菜的口感与其叶片颜色密切相关。通常,叶片呈深绿色并带有光泽的卷心菜,其口感会更加鲜美;而叶片颜色泛白或泛黄的卷心菜,在口感上则可能稍差。当然,在选购时还需仔细检查卷心菜是否有虫咬、黄叶、开裂或腐烂等不良情况。

此外,新鲜度也是判断卷心菜品质的重要指标。新鲜的包菜底部菜根的切口应该是湿润的,若切口过于干燥,则可能表示该卷心菜已经存放了较长时间。同时,为了保持卷心菜的新鲜度,建议将其完整保存,避免有切口处导致变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anjinshop.com/bcjs/15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