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年夜饭
文体广电服务中心:黄建春
那大概是年的事,我还没上学,那年大年三十,我穿着姐姐穿不上的花棉袄,和哥哥姐姐一起,围着火炉看妈妈做饭,昏暗的油灯下,妈妈不停地忙碌着,哥哥不时的往火炉里填着柴禾,房子里暖暖的。
这时,门开了,爸爸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人,那人掀开门帘露着半个脑袋,有点迟疑,爸爸喊着:“小杨,进来吧”。那个人便微笑着进来,跟妈妈打招呼。
爸爸是连队食堂的炊事员,卖完晚饭,爸爸留守食堂发面,要为明天的早饭做准备,这时,大田排的小杨拿着缸子到食堂打饭,爸爸跟她说,肉菜油饼已经卖完了。小杨的眼里一下充满了泪水,她扭过脸去,控制一下情绪又转头问爸爸,还有没有剩馍馍,我回去热一热。爸爸遗憾的告诉她,肉菜馍馍都没有了,你怎么不早点来。此时,小杨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流下来。爸爸一看这情况,连忙安慰她别哭,上我家吃饭去。小杨有些犹豫,爸爸说:走吧,今天大年三十,我也没吃饭,等着回家吃团圆饭呢,到我家去,我家人多热闹。就这样,小杨阿姨就跟着爸爸来到了我们家。
听完爸爸的解释,妈妈也很热情,妈妈一边忙碌着一边招呼着小杨阿姨,小杨阿姨也被我们几个调皮鬼天真灿烂的笑容感染了,一会儿就开心起来。小杨阿姨还不停的夸奖妈妈贤惠。
爸爸妈妈都是四川人,喜欢吃米饭。那个年代,一年四季食堂要吃10个月的包谷馍,只有7-8月份麦子收割后,可以吃两个月的白面馍,米饭就更少了,食堂偶尔几次煮个大米粥,稀的可以当镜子。全连几百号人都吃大食堂(也就是以前的大锅饭)。过年了,食堂炒肉菜炸油饼就算年夜饭了。
那天的大年夜,妈妈为了给我们改善一下伙食,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米加上提前泡过的包谷豆再加上黄萝卜做了一大锅素抓饭,菜是从食堂打的白菜粉条炒肉,还有妈妈秋天腌制的包包菜根酸菜,一顿香喷喷的年夜饭就这样出锅了。我们几个小馋鬼吃的狼吞虎咽的,小杨阿姨也不停的夸妈妈手艺好做饭好吃,她说她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年夜饭。
小杨阿姨是单身,住在连队大房子(就是集体宿舍),她是从江苏老家来新疆团场支边的,她给老家写信,一直说连队劳动艰苦,生活困难,于是她父母来信就不让她在连队找对象,非要给她在老家找对象,说找好就把她调回老家去,所以小杨阿姨一直单身等着,也因为这原因,她干活无人帮,经常最后一个干完,最后一个回来,最后一个打饭。心里的苦无处说,今天她被我家温馨欢乐的气氛所感染,她决定要留下来,不想回老家了。
吃过年夜饭,妈妈又拿出自己炒的瓜子、炒的包谷豆请小杨阿姨吃,小杨阿姨和爸爸妈妈说着各自老家过年时的风俗人情,大家说着笑着,一起度过了一个欢乐的除夕夜。
来源: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