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大衣哥rdquo家门被
温伯陵来源
温乎(ID:wenhu)转载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前几天,“大衣哥”朱之文的家门被踹了,结果踹门的人得意洋洋:“没事,他不敢把我怎么样。”
看到这事有点感慨,说说我的看法。
我家8代贫农,祖辈种了一辈子地,虽然赶上城市化的进程搬到城里,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小时候,我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农村老家,听到很多农村的家长里短。
有一年,老头老太分到一块肥地,那块地在潮湿的山沟里,水分和地力都很好,种啥长啥。
村里的恶霸也想要,但是程序已经办好了,他到村委会闹也没用,和老头老太讲道理又讲不过,憋着气回家了。
本来以为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他们开开心心的种上包菜,夏天的时候已经特别大了,心想可以丰收了。
然鹅......恶霸趁着荷塘月色,到地里把包菜全部拔掉了。
你能有什么办法?
打又打不过,告状又无门,他们只能认栽。
不能不承认,农村是法律道德辐射的边缘,谁的拳头大才有话语权,讲道理的老好人是很难生存的。
因为农村穷嘛,论经济条件的话,大家都差不多,唯一能分出高下的就是拳头,想在农村活的好,要凭拳头说话。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大衣哥”朱之文,他在家乡就是不能用拳头捍卫自己的好人,不论成名前后,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
成名前,村名叫朱之文为“三大嘴”,看看这几个字就知道,不是什么褒义的外号,牙疼没钱看病,在村里借不到钱,还是老婆剪头发卖了多块钱,才能给朱之文买药看病。
可想而知,那时候朱之文在村里活的不好。
他的家穷又打不过别人,还喜欢唱歌,在别人眼里估计是个笑话。
可是谁都没想到,村民眼中的“三大嘴”居然火了,不仅登上央视舞台,还能到处商演,赚到村民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不难想到村民的反应:“这货居然能当明星,他凭什么啊。”
人们不会在意天边的大佬,只会对突然发达的身边人产生嫉妒。
原因很简单,身边看不起的人发达了,显得自己多挫啊。
这在文学作品里到处都有。
最经典的是元曲《高祖还乡》,说的是刘邦称帝以后,天下人都对刘邦顶礼膜拜,偏偏沛县老家的乡亲破口大骂: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意思很明显,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东西,还敢在沛县摆谱,打不死你狗日的。
朱之文成名后回老家就是这样。
村民不会觉得,朱之文是屌丝逆袭的楷模,更不会仰望,只会羡慕嫉妒。
所以他们才会明目张胆的上门借钱......娶老婆要借、盖房子要借、手头紧了更要借,说是到时候会还钱,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主动还钱。
朱之文借出去几百万,被村民视作理所当然:
“不就是三大嘴嘛,唱歌红了还真把自己当明星了,我告诉你,你永远是大家心中的三大嘴。”
现在有钱了,还不赶紧帮忙?
一人富带动全村富啊。
在村民眼中,朱之文的富裕成为原罪,以至于他花50万修路被嫌弃不够长,村民还不说他的好话。
甚至有人说,要想叫俺说他个好,那就给俺庄上一个人买个小轿车,一人给一万块钱。
因为在村民眼中,朱之文不是明星,依然是之前任由他们欺负的三大嘴。
此时的朱之文有捍卫地位和尊严的实力,却有了偶像包袱,更不可能和普通村民一样,按照村里的规矩,争取村里的地位。
于是在裹挟之下,朱之文成为村里的老好人。
2
这是朱之文悲剧的根源吗?
我觉得还不是。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成名之后的朱之文,是在全国都有名气的18线艺人,已经不是普通村民了。
不论收入、地位或者名气,他已经可以跳出原生阶层,到更上一层的阶层发展,比如从农村到省会,起码到县城吧。
但是朱之文没有,他的内心就认定自己是农民,生在土地活在土地,不愿放弃熟悉的环境,更不愿离开生长的家乡。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朱之文在采访里说的,他有浓厚的乡土情结。
这就产生阶层不相容的问题。
虽然朱之文的社会地位比不上赵本山、郭德纲,但甩村民十八条街是没问题的,他以成名的身份和村民交往叫做下交。
即便村民觉得朱之文还是三大嘴,但从全村用手机直播朱之文的生活来看,他们的潜意识已经认定,朱之文的社会地位比他们高。
只有向上攀附,村民才能赚到钱。
于是,朱之文以为可以和睦相处,其实别人都是想在他身上捞好处,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关系。
你见过公司老板和下属谈心交朋友吗?
没有吧,因为老板是给好处的,下属是捞好处的,他们有什么好谈的呢。
成名后的朱之文,只能在同等收入、同等名气的人群里找朋友,而不是返回去乞求融入熟悉的圈子。
天子不与庶民同,名人也不与村民同啊。
人只有在适合的阶层里生活,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不论向上攀附或者向下兼容,只会产生悲剧。
朱之文已经跳出农村原生阶层,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才是朱之文悲剧的根源。
3
最后说说衣锦还乡。
朱之文成名又回到农村,算是衣锦还乡了吧,可衣锦还乡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只增添了无尽烦恼。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看看刘强东回乡。
抛开京东兄弟和美国妹子的事情,刘强东回宿迁,可谓是风光满面。
他问曾经的女同学:“孩子现在哪里工作?”女同学有点不好意思,说刚毕业还没有工作,刘强东马上叫秘书安排一下。
女同学感激的不停道谢,其他同学纷纷鼓掌,那意思就是,老同学够意思。
为什么要说刘强东呢。
因为衣锦还乡的最大荣耀,是用挣到的资源帮助乡亲,以此来获得曾经平等交往的朋友、同学的向上仰视。
而且想帮就帮、不想帮就不帮、帮到什么程度......都要都要由衣锦还乡的人说了算。
毕竟资源在他的手里嘛。
再回头来看朱之文。
朱之文的资源是名气,但由于智能手机普及和直播兴起,村民只要用手机对他乱拍一通,就能利用朱之文的名气赚钱。
也就是说,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资源,只能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的资源流失。
既然帮助和施舍不是由朱之文主导,那村民为什么要感激他?
在村民看来,他们都是勤劳致富,用手机直播不累啊。
所以在可见的未来,只要朱之文不离开农村的原生阶层,他的悲剧必然不会停止,只会无休无止的延续下去。
直到彻底凉凉的一天。
延伸阅读(点击链接可读):
1、“江歌遇害3年,刘鑫再上热搜”背后的最痛领悟:做人若没有手段,则善良毫无意义
2、一个人是怎么黑化的?
3、马云捐赠美国被群嘲、辱华的挪威求帮助:别让你的善良太廉价!
本文作者温伯陵,来源温乎。(ID:wenhu)——END——
你好,这里是职场技能领域“最具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