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朋友都不要一起住,也不要一起旅行
(一)
不久之前,我将一个关系很好的姑娘拉黑、然后删掉了好友。在朋友中,她是第一个。
在此之前,她在我这里住了一个月。我们几乎在一个三十平米的空间内朝夕相处——当然,她白天需要去上班,我经常在家死宅,看书看电影写东西,在极少数的晴朗天气里出去散步。
11月底,我去了一趟俄罗斯贝加尔湖,每日在空旷的世界像幽灵一样游荡,终于回到了那种不为人所知的舒适和自由当中,感觉到丰沛而温馨。回来以后,北京大雾霾,我发现自己实在不能忍这种黏糊糊的人际关系了——有个人出现在最日常的生活里,让人有一种正在和世界赤身肉搏的贴近感。
对于一个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社会性极差的、几乎可以一个人完成所有事情的人来说,这成了一种灾难。
我试图板起脸来告诉她我的不满,告诉她我有很多想生气的地方,不仅是一些无法调和的生活细节,更是她破坏了我要的那种孤独感——你知道,这在我这里几乎是死罪。但我失败了。大概是我平日经常不正经,或者是我都用了一种很不严肃的方式去表达,更或许她实在太迟钝,她从来都以为我是在开玩笑,会回:“你难道是这么容易被别人影响的人吗?”
能怎样呢?认识这么多年,我一直像个姐姐护着妹妹一样对她,我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好像心里永远打着这么一层底。
后来我和大学最好的朋友聊,她感到很惊讶,因为我的做法很幼稚,而我实际上无法表达出到底为什么会删除好友。
(二)
圣诞节那天,我豆腐心,怕她一个人在这大城市过得不开心。于是发了一条信息过去,问她: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意料之中的,她并没有回我。后来,我们共同的好朋友和我聊天还提起,她很困惑,不知错在何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生态系统,我挺理解她的困惑。
大一开始,除非是和一大帮玩户外的朋友出去徒步穿越,我几乎无法和另外一个人一同出去旅行。我拒绝过很多人的邀约,并且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我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出去玩。”今天看《老友记》第四季,Rachel一个人在餐厅吃饭,结果别人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哪里奇怪了?我修炼的级别,是可以一个人在家支起电磁炉吃火锅,对,就是慢条斯理的那种方式。
搬到这间单身公寓之后,我变得更加唯我独尊。我喜欢百合就不许有水仙,我喜欢玫瑰精油就不能有薰衣草的气味,我喜欢白菜就不能看见任何包菜的影子——对,正如你看到的,通篇全是我。因为我的生活里只有我啊,用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话来说,就是“我隐居于我”。我几乎是沉溺地享受着这种孤独感。
但是她呢?有时候同事在群里开会,怎么回复会显得“情商高”都会来问我。我?我家里不允许出现“情商”二字,太俗了,才不愿意按照你们世俗的标准活,负分。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好像需要照顾,你需要去迁就另外一个人,作息、习惯,关系再好的两个朋友,都需要经营关系。于是,经营就又涉及到了人际——累,我又懒,所谓的社交场子里来去自由,爱咋咋的。
所以其实大家都没错,只是生态系统不同。
(三)
独居是一件会提升人道德感的事情。你想,你离开了社会的评价体系,对自我的肯定就只来自对自我的要求了。在这两个礼拜的时间里,我反思了自己:将自我奉作神灵之后,我会不会越来越不宽容?以前只是精神洁癖,现在连生活方式都成了洁癖。
我们或许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但很多道理或许会相通。所谓互补理论,只能适用于保持一定距离的交往。两个人一起住、一起旅行,除非是相互依赖,而不能是谁依赖谁,否则总有一个会失衡。
另外就是,在大城市生活,独处是一项必备技能。如果不能一个人愉快地在家吃火锅,你迟早会抑郁而亡。
所以,我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和好朋友一起住,也不要和好朋友一起旅行。有时候,真的不是因为性格不合或者某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才一拍两散,而是长时间毫无戒备之后你发现:我的孤独不见了。
(四)
或许,你的爱情也适用。
城市隐居者
一个人的生活故事
致力于一些奇怪的表达
白癜风土方治疗白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