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知识这些家常菜别再多吃了
要列一个家常菜排行榜
“西红柿炒鸡蛋”一定名列前茅
很多人学的第一道菜也是它
看起来有荤有素,营养均衡还下饭
但是最近
在北京电视台《我是大医生》的一期节目中
医生分享了一个患者的体检报告:
三年前体检正常,三年后心梗死亡!
元凶竟是“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
心梗死亡!元凶竟是“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
三年前的赵女士,55岁,体检结果完全正常,无吸烟史,饮食偏清淡;三年后却心梗死亡。
医生介绍
患者之前最喜欢“西红柿炒鸡蛋”
看起来好像很健康
但在烹调时很可能放入大量的糖、盐和油
长期食用将危害血管健康
成为心梗猝死的元凶之一
西红柿炒鸡蛋,一旦烹调不当
可能含有10勺油、20g糖!
1.危险因素:高油做西红柿炒蛋
绝大多数家庭会放两次油:
炒鸡蛋放一次,然后捞出鸡蛋
再加油炒西红柿
最后把炒熟的鸡蛋
倒回炒软出汁的西红柿里
为了让鸡蛋更香、
吸收更多的西红柿汤汁
就需要加入大量的油来炒蛋
让它吸油后蓬松起来
有的家庭平时做西红柿炒鸡蛋
前前后后要加入10勺油
大约有50g,超过全天建议摄入量的1倍
更神奇的是
虽然油很多
但西红柿炒蛋吃着却一点儿都不腻
反而越吃越想吃
2.危险因素:高糖西红柿炒鸡蛋有酸味
会减弱对甜味的感觉
若要吃出甜味
糖含量至少要占到10%左右
比如西红柿g
要吃出甜口感觉,就需要含40g糖
若西红柿本身占一半甜
那至少还要放入20g糖
真的挺大一勺的
3.危险因素:高盐虽然总在有意识的控制加盐的量
但西红柿中的酸味
会削减其中的咸味
不知不觉中加了更多的盐
专家提醒:血管最怕高油、高糖、高盐,有些菜肴过分追求口感和色泽,就需要加入超量的油、盐、糖,反而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炒菜时,可以用醋代替部分糖、油,辅助保护心血管。
怎样做健康的番茄炒蛋?图源:图虫
答案很简单,就是少放油:●不沾锅中放10克油(较小的汤匙2匙),倒入鸡蛋液,中火;
●鸡蛋一面凝固后,轻轻翻面,尽量不让蛋散开;
●等另一面凝固后,整块蛋饼轻轻倒出,放大盘里,中间不用全凝;
●再放10克油炒葱花,加入西红柿炒软后,放入嫩嫩的大蛋饼,用铲子切碎成块,让它和西红柿汁液接触,翻两下就关火、调味。
这样味道足,鸡蛋显多
口感软嫩,还能减掉一半的油
另外,要注意
炒西红柿时不要先加盐
出锅时再加,否则西红柿出水也不好吃
除了西红柿炒鸡蛋这些也要少吃
1包子、饺子
图源:图虫
我们常吃的
包子、灌汤包、小笼包、饺子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高盐、高油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速冻饺子里白花花的一层其实就是猪油
以每只饺子2g猪油
30个速冻饺子,可能含有60g猪油!
并且盐含量也超标
2水煮鱼、水煮肉等
图源:图虫
吃过的地球人都知道
水煮类菜肴里几乎上面一层全是热辣的油脂
常吃容易能量超标,增加肥胖危险
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更让人担心的是
某些餐馆为了降低成本
可能会在烹调用油上做手脚
即便不属于“地沟油”,质量也不会好太多
可能会选择一些劣质色拉油
也可能被反复加热利用过,致癌风险大增
3干锅手撕包菜、干锅菜花等
图源:图虫
干锅菜需要先用油炒熟调味
以达到“麻辣鲜香”的程度
然后把熟了的食材泡在半锅油里
食材下面垫上洋葱,用酒精块持续加热
虽然干锅菜这样做的确美味
但在吃的过程中
菜持续加热、持续吸油
这含油量可不能忽视
由于长时间加热
蔬菜不仅营养损失大
还容易烧糊,这样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
4干煸豆角、干煸茶树菇等
图源:图虫
现在的干煸基本上
是先油炸、再炒制调味
那个油香让人欲罢不能
我们在多油的美食面前总是“软弱”的
然而,这样烹调不仅油脂含量超标
食材的营养素也会被破坏,并不健康
5炸素丸子、炸茄盒等
图源:图虫
油炸过程中会破坏食物绝大多数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B1几乎可以全军覆没
维生素B2也损失过半……
同时素丸子、茄盒上会吸附大量的油
过多食用,真的不利于健康
6咸蛋黄焗南瓜、焗蟹味菇等
咸蛋黄焗类菜肴
酥软浓香,受到很多人欢迎
烹制这类菜肴时
需要将咸蛋黄先用油煸炒至变软翻沙
这样一来
蛋黄中的胆固醇非常容易氧化
研究发现
胆固醇氧化产物会引起人体血管内皮损伤
诱发动脉硬化的危险
此外
南瓜、蟹味菇等食材需要进行高温油炸
才能达到外酥里嫩
但经过高温烹制
食材中营养物质也会大量流失
7烤鱼
图源:图虫
烤鱼并不是放在烤箱里烤制
而是先油炸,再进行烧制
然而
油炸对欧米伽3脂肪酸的破坏是最严重的
(一种有益心脑血管健康不饱和脂肪酸)
在此过程中还可能产生致癌物
相关研究表明
油炸鱼、油煎鱼等
多吃不仅无益心脑血管健康
甚至可能有害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当运动和膳食均衡缺一不可
但膳食均衡不仅是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
还有少油、少盐、少糖
以及少摄入高热量的垃圾食品
来源:北京四九城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