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包菜第三道环境
环境,说阳光、空气、大地和水,看得见闻得着,不是思想范畴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1、“农村”这个词给某些城里人的感觉就是又乱又脏。但有时候这个说法让我生气,生气的不是你说话的内容,而是你说话的语气。
2、以前的农村,脏不是脏,只是尘土飞扬,现在脏才叫脏,垃圾丰富多彩。以前的农村是村民的农村,现在的农村是城市的农村。
3、不爽的人选择离开,离不开的人选择习惯,适应的人无所谓选择。
环境治理,经济的账是有投入没有产出;感情的账是前面弄脏的人,拿走了好处,留给后人来“擦屁股”;社会的账是我即使清理了,你又会继续弄脏,我玩什么啊?
这是事实,不好听的事实。
一、我仿佛听到你们在说我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的基因里会有一些邋遢的片段,但没有这么严重。因为整容失败,我不但没有变的漂亮,还把纯真失去了。
要说乱,那是有的,祖先根据山形地貌来繁衍生息,依山而建,逐水而居,为了占地,缺乏整体规划乱盖乱建设,都是事实。有些专家不是刚刚夸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吗?
要说脏,却是近些年的产物。外面(城市)生意好了,家里(农村)的孩子就顾及少。城市的脸蛋漂亮了,你洗脸水往哪里倒?
1、生活越便捷,垃圾越丰富。
以前农村比较穷,生活简单,物质匮乏,感觉什么东西都有用,今天孩子们玩不了(坏了)的玩具随手丢了就是垃圾,但在过去这样的玩具几乎都是江湖至宝,哪个小孩手里要是有一个,便是武林至尊,跟屁虫们莫敢不从。
大家还不知道塑料袋为何物的时候,出门需要携带东西不是用布袋就是竹篮什么。在无知的随机里,环保的概念、生态的意识始终渗透在你手中,像是与生俱来的气质。
粪便不叫粪便,俗!人家有学名(艺名)叫肥料。家家都有露天厕所(粪坑),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宁愿多走几步到自己厕所去嘘嘘,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万一我们有随地撒野,那绝对是十分迫不得已的时候。人自觉了,畜生,比如猪,也会变的高雅一点。提到职业捡猪粪的事就“气猪”,那个年代猪是多么风光的畜生,它的肉可以吃,它的名字可以骂人,就连它的大便居然也能卖钱。
作为农民,我们对农田的要求也是苛刻的,比如水稻,我们要它的脸也要它的身体——稻谷要,秸秆也不能落下来,那要烧火做饭,哪里有烧秸秆这么败家的事情?
这些例子很多,但是现在变了。我们享受高度文明的便捷,也要承受他所带来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西药尤其。这些年,我们的财富增长,购买能力不断加强,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内容越来越多,产生了以塑料制品为代表的新遗弃物,俗称垃圾。
现在的垃圾一是品种多,二是数量多,三是难处理。
我们盖更多更大的房子,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建筑垃圾。我们修了路,通了电,于是就有汽车、电器,相应的就有机械、电子垃圾,这是因果关系。
有了化肥,肥料就变成废料了,福利变负担。我们修了很多化粪池,为补贴参差不齐,以为看不见就干净了,但是不管干净不干净最后都流到了河里。同样,煤气来了,秸秆就成糟糠之妻——被薄情郎就地正法。
另一方面,农村处理垃圾的设备、技术、机制一直没有主动变化。很长的历史里就没有处理垃圾这个事情,全靠自然生态的自我消化,现在突然面临谁管?谁出钱?谁出地等问题!那些“美丽乡村”的花枝招展,都是后期得到了资金的支持进行治理打扮。这只是少数的幸运儿。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只能自己想办法!如果这个办法还没有想出来,那就先脏着。
2、农村小工业,污染大文章。
农村来了工厂,这是时代发展的印记,但是这个印记怎么看都有点像纹身。为了发展,牺牲一点环境,好像说不寒碜。关键是牺牲后也没有抚恤金啊!
一类是生产工艺适合农村。外出的务工者熟悉了自己的行业后,可能会带回来一些低端的生产加工项目。劳动密集型的工艺:商业利润不高,时效要求不强,好像在城市连房租都不够。但是在农村,这样的生产模式反而有强盛生命力,这里有农闲未离家的廉价劳动力。
一类是生产成本适合农村。因为城市(工业区)有完善的监管,要求办理完备的手续(证件),而这些手续意味着资金投入,成本增加。或许你有偏门,选择不去办理,但是维持违规生产的人际成本也是费钱费力。而在农村里,监管就没有那么严格,没有证件的束缚,这方面的开支就减少了。
一类是生产空间适合农村。国家要严厉控制(打击)的某个行业,垄断利润肯定很高,吸引你投机冒险。农村监管比较薄弱,只能依靠乡镇或县机关的执法队伍。这样背景下,在信息上有时间差,在行动上有空间差,在打击时还有人情差。比如制假,许多假冒产品的工厂都会很容易在农村扎根。比如,化学垃圾回收,说说我老家上个世纪流行的铁油桶处理生意。有些人从外面低价买回原来装工业原料,甚至化学危险品的空油桶,仅仅为了获取这个空桶的铁皮(加工成其他的生活铁器,如煤铲等)。他们把桶剪开,随意倒掉剩余的废料,裁开后轧成方形搬到海边叠了起来,烧掉那些沾在铁皮上面的余料!既然是化学原料,那就做化学实验给你化学变化。污浊的空气,全世界人民共呼吸!
更不用说还有一些资源型项目,它的地点就在农村。
这些踩在“污染”上面的经济活动只让极少数人获利,却留给了农村一个巨大的环境代价。丢弃的废料和污水没有处理,直接留给大自然去消化吸收。政府的制约手段也是鞭长莫及。或许经济成唯一管理手段:只有这项生产不赚钱了才会消停下来。生产的小作坊活跃了当地的经济,但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水源如果不是城市的饮水源头,人家就不会去关心治理,就只留给乡亲们自己享用。
3、农业的科技,生态的效益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个体命运,但是科技真的可以改变普通人的生活。科技让农业产生革命,一是作物的品种不断改良,在同一块土地上,会产出更多更好的果实,而且时间周期更短;二是作物的品种更加丰富,大棚等农业技术发展后,作物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局限性,有更多的生长季节,有更多的生长维度,三是保存技术更加科学,果实的新鲜可以保持更长时间。同样的道理也会发生在畜牧养殖业上,不再一一列举。
城市享受科技带来的农业福利,农村承受效益带来的环境压力。“抗生素的疗效快,但是副作用也给家长带来顾忌”。一是过度开发,农村原来的山地没有技术条件去开发,在产出比不过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山地基本没有人去开发,留存着茂盛的原始森林作为农村环境保卫者默默地值守。但是经济驱动和农业科技后,一个叫经济林的外来家伙毁灭了原始的土著。人为干预破坏了自然选择出来最适应本地环境的植被。二是化学药物的过度使用,为了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果实,要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用超过植物所能需要和承受的量,这种“题海战术”确实提高成绩。那么植物吸收不下的化肥和残余的农药呢?留给了大地表层,破坏了土地环境的养分平衡,或等待雨水带走,一起到河流去。三是树上果实保护袋(防止鸟虫破坏)、包装薄膜等农业科技的附属品,在农业科技化、工业化后被大量使用,因为本身价格低廉,农民重复利用的兴致不高,直接去买更直接、更高效。
农业工业化结果是部分人的致富,这些先致富的人并没有耐心带领后富的,可能直接搬走了,进城,留下农业的次生灾害给农村。
二、我很丑,凭什么要求我温柔。
1、农村纳入城市文明,半推半就。
农村和城市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来城市拥有的物质文明,农村也已逐渐具备,比如家电、家具等生活必需品。在信息、物流等高速发展后,城市新产物传到农村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农村已经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开始是交通,要致富先修路,然后就是电力,再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天然距离,市场要求农村为他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终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人类社会这一轮发展中,城市大哥终于拉上了农村小弟。
从整个文明角度看,农村小弟却是半推半就。农村作为一名落后生,学到好同学的勤奋好学,却没有学到人家的劳逸结合。现在城市开始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就偏科了。城市对发展留下的废弃物有一整套的处理措施,从科学化的废物处理工艺到限制废物排放的政策,从稳定的环保机构到严格的执法队伍,都是农村所不具备。人家买电视,我们也买电视,人家电视换代了,旧的可以给回收站,可以扔给农村,但是我们电视不要了,收废品只是要了里面可以卖钱的,其他的都直接丢在荒地上,因为废品公司的基地本就在农村。我们是最后一棒,没有更“农村”来接盘。
2、生态的配套措施,缺胳膊少腿。
距离“漂亮干净”,我们有不少现实的问题。
一是意识跟不上。教化这事,劝善需要十年,但是带坏只要一个月。原来的农村不一定很干净,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今天农村的环境不好,多是人为的因素。我们一般不会把垃圾扔在一片干净的地上,但是会很顺手扔到已经有垃圾的地方,不管是不是会有人处理?农村本无垃圾场,扔多了也就成为垃圾场(污水池)。我们还不敢指望每个农户都能走上一段路程去将垃圾投放到固定的地方。
二是资金跟不上。和城市不同,农村的管理方式是自治,如果这个村没有资源,没有企业,就基本是零村财了,经费都要靠政府具体项目来运作。另外,不像城市社区有物业费、卫生费,农村的居住习惯让一些农民很难接受搞卫生还要出钱这个事情。村集体的精力在于应付检查或者领导视察时的大扫除式环卫,无法提供常规维护的经费。于是,日常的环保、卫生维护很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是制度跟不上。好人喜欢做好事,指点得罪人(求人)的事,吃力不讨好,没有人接。在农村,发放慰问金,送温暖送礼品,很多村干部会愿意牵头,但是去做卫生做环保,就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弱,劝导村民,向村民收卫生费等事宜都是“求人抹面”的事,村民甚至对人不对事,不买账。农村中的社会组织,比如老人会,牵头处理公共事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个积极的会长,一群热心的尊者,把村庄视如己出。但并不是每个村都能具备这样的条件。
四是手段跟不上。面对日益增长的各类农村垃圾,广大农村都是“不等不靠”,否则再大的坑总有一天也会被填平。但村集体手中,资源有限缺乏手段,处理垃圾的方式都是“以暴制暴”:小坑运到大坑,近的搬到远的。之后,选择最经济的办法来处理垃圾,烧。可以是建造一个焚烧炉,放到远一点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可以是直接堆一个小堆,游击式的点火,美名为驱虫赶蚊子。典型如烧秸秆,能不能改变土壤结构我们不知道,但那几天确实改变了本村的大气环境。
3、水为生命之源,正视死如归。
水是农业之本,生命之源,放在环境里也要单独说。
水能洗干净衣服是因为水可以带走脏东西。前提一是这个“脏”不是毒,二是水的数量要比“脏”的数量多。过去,流经农村的河流就是这个特点,祖先逐水而居,有水才有农业,才能生活,才有文明。那时水是生命之源,一条河流,喝的、洗的,生活用水都在这里,这些息息相关让我们很自觉地自我保护也会要求别人保护水资源,“批评和自我批评”。
我们的生活开始转变,仍旧依赖水,但不再依赖村里的河水,因为生活用水变成自来水(品味高一点喝矿泉水)。不被关心的河流渐渐被抛弃,始乱终弃。一是河水变少了。工业、农业现代化促使整个社会用水量变大。水源争夺波及每一条河流。水库等水利设施拦截了水流,让下游流量变小。下游感受到水的压力,自然也要筑坝拦截,于是恶性循环;二是河床抬高了,因为缺乏维护,淤泥持续沉淀(以前会有人为肥沃淤泥而去清捞)、垃圾漂浮悬挂、水生植物泛滥等因素一起堵塞河流。雨季来的时候,河流连排洪的能力都没有了,也不要说蓄水。三是河水变脏了,原来是冲洗别人的脏,现在自己也脏。许多家庭建设美好家园,卫生间从露天厕所搬迁进楼房,又方便又整洁。但化肥池的理想只实现一半,沼气用不过煤气,许多废水(生活污水)可能提前进入河流,让河流渐变成污水沟。河流里的鱼类开始迁徙,有些直接迁到天堂去。四是河道被占用,河水失去原来的功能后,变成公家的剩余资产。勤劳驱动想着去开荒,填土种菜。还有农户为了“宅院”变大,开始占用侵吞河道,修复一次就往外面扩一点。
直到有一天,那个回家找乡愁的人迷糊了。阿水呢?水哥殉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