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艺的面饼,它才是平潭端午的味道
平潭的端午节也称为“五日节”,意为从农历五月的初一到初五,日日有节事。虽说法、时间顺序不同,但其中的美食重头戏——面饼习俗却是一致的。
平潭端午节煎面饼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收成,提供了煎面饼的原料;二是平潭方言的“面”与“绵”谐音,有“福寿绵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
平
潭
面
饼
面饼有多种款式,一种是把蛏、肉丝、豆芽等馅料调进面粉里煎成饼;另一种为城关地区的做法,像春卷,把面张和馅料分别制作成熟食,以面张卷上馅料吃。现在多为第二种吃法。
第一步:制作面饼面皮
面皮要做到皮薄细滑、入口好吃,和面是关键。面粉加水,再根据面粉加入适量的淀粉,打上鸡蛋调均匀。面和好后,是摊面皮。
摊面皮有三个要点,一是火不能太旺,二是油不能太多,三是翻皮时动作要快,否则面皮会糊在锅里。勺子舀面时,最好是一勺均匀地倒在锅里,根据面皮的蒸烤程度,先关火,再摊下一块。
第二步:面饼炒馅
馅少不了海鲜,如海蛎、蛏、虾仁、蟹肉以及猪肉、包菜、绿豆芽、笋干。为了色彩好看,还可加入适量的胡萝卜丝。
炒馅时海鲜不能与肉丁一起炒,因海鲜容易熟,猪肉相对来说费时稍长,包菜、绿豆芽炒后把水沥干,这样包面饼时才不会裂开。
第三步:卷面饼
吃面饼时,包多少馅由自己定,这是海岛端午节的另类自助餐。吃面饼时,配以清淡的淡菜或花蛤汤,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
特别鸣谢:刘梅玉女士
端
午
习
俗
除了吃面饼的习俗,早先平潭的端午节也有挂香袋的习俗,现在几乎难得一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潭潭城港内,还常举行赛龙舟活动,60年代后,竹屿口堵港,赛龙舟的风俗也随之消失。
但吃面饼和女婿在端午节这天给岳父家送礼,俗称“分节”的习俗,还传承得很好,各乡镇还流传着版本不一的五日节歌谣。
1.平原、白青初一铛(dang)门青(cang),初二空牚(lang)牚,初三做节仔,初四漏泻仔,初五煎面饼。
2.东庠初一铛门青,初二空牚牚,初三做包仔,初四做节仔,初五煎面饼,初六漏泻仔。
3.苏澳初一鼎边筅(cen),初二绵葵(ki)拄(dui)鼻空,初三起车粿各?(long)木盛(”木“+”盛“,读sheng,电脑字库无收录),初四做节仔,初五煎面饼。
4.城关初一钉菖蒲(muo),初二浸粿箬(nuo),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曝午时,龙船赛起来。
5.流水初一铛门青,初二做粿朦(meng),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漏泻仔。
6.敖东初一铛门艾(ngia),初二昵惹(nia)惹,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喷雄黄。
(以上俗语由平潭政协委员薛理星先生整理)
以城关地区五日节歌谣为例:
初一钉菖蒲
初一钉菖蒲是在五月初一日从山上采来艾草、从水边拔来菖蒲,用红纸条扎在中段,钉在房门的门框上。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植物,其气味可驱除害虫,净化空气,以其钉门有防疫保健作用。
初二浸粿箬粿箬是平潭节日小食之一。用米、麦磨成粉浆,或掺上蒸熟的番薯、红糖,让其发酵,入蒸笼熟成形,酸甜适口。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所以命名为“起家粿”,寓意发家致富。因为有这个美好的寓意,所以不单是端午节做起家粿,其他重大传统节日都做起家粿。
初三煎面饼不过端午节有新丧的人家不得煎面饼,得由邻里或亲友赠送。送的数量只能奇数,表示丧失不成双的良好愿望。
初四做节仔五月初四这天晚上,各家都要煮几碗好吃的,一家人围坐乘凉品尝美味,曰“做节仔”。
初五晒午时在平潭,端阳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黄梅雨天,屋里屋外阴湿霉变,菌虫滋生。端阳节期间,天气初晴,正是清污除尘,打扫环境的好时光。
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各家各户用红纸条卷两束蒲、艾钉在门楹上。有菖蒲叶似剑可斩妖邪,苦艾叶如旌旗招来福气之意(实际上蒲、艾都是具有杀菌作用的草药,使用它有卫生的功效)。
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从田野上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杄,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一起洗净,然后用调好的雄黄酒,洗干净的家具,被帐,放到屋外或阳台上去晒,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叫晒午时。
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