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之饮食习俗食俗
闽南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分有日常餐俗,节庆食俗和素食习俗几个部分。此外,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别具风格。
一日常食俗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分有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说人家穷,便形容其三顿都是“安糜仔”。
闽南人最爱吃“番薯糜”,即将地瓜切成块与米一起下锅煮成的稀饭。也有的将地瓜刨成签条状晒干后与米一起下锅煮成“番薯签糜”。
吃“番薯糜”的历史渊源则是旧时闽南人多地少,稻米不够吃,只好将地瓜掺进去,所谓“番薯半年粮”。此外,闽南人也有吃咸粥的习惯。如加入芋头做成“芋糜”,加入海蛎(蚝仔)做成“蚝仔糜”,加入胺鱼(一种海鱼)做成“航仔鱼糜”,还有“鸭肉糜”等等。
早、晚下稀饭的小菜很多,也很有特色。常常成为闽南人外出的游子思乡的情结。如:“荷仁豆”、“大碰仁”、“菜补丹”、“麦螺”、“笋菜”、“酱瓜仔”、“豆汝”、肉酱、“荫肢”、还有肉松、肉铺等等,简直数不胜数。
中饭,一般吃米饭,下饭的菜肴品种更多。闽南地区靠海,海味多又新鲜;而且地处热带,瓜果蔬菜终年不断。家常菜有“白带鱼煮青蒜”、“小卷仔炒青椒”、“加力鱼炖肉”、“清蒸白鲳鱼”、“糖醋马加鱼”、“航仔鱼煮咸菜”、“红糟腥仔鱼”、“清炒墨鱼”、“红烧丝定鱼”、“油爆虾”、“豆干炒芹菜”、“豆芽菜炒韭菜”、“蒜仔炒肉片”、“苦瓜煮蚝干”、“槟榔芋封肉”、“大蒜煮米血”(米血是用猪血或鸡血鸭血淋在碗里盛的少许糯米上面,蒸熟凝固而成)和各种炒时蔬。汤的品种也不少,有“鸭蛋黑木耳汤”、“菜头(白萝卜)肉骨汤”、“干贝萝卜汤”、“小肠花生汤”、“猪血汤”、“鸡鸭内脏汤”、“蚝仔仁汤”、“鱼丸汤”、“肉丸汤”、“猪肚莲子汤”、“海瓜子汤”、“蛏仔汤”、“文蛤汤”等等。
闽南人还时常将饭做成咸饭进中餐,即在煮饭时加入各种配料。通常的咸饭有“芋头饭”、“菜豆饭”、“高丽菜饭”、“芥菜饭”等,这些均以蔬菜为主做成的咸饭俗称菜饭。
闽南人对“粳米”除了用来做米饭吃外,还将它磨成浆,做成米粉、粿条、咸粿等,既可做主食,也可做点心食用。
二节庆食俗闽南人食俗中,平日十分节俭,但每逢过年过节或婚庆喜事及亲朋迎来送往,则会置办丰盛的宴席。一般都要有12道菜,有的甚至18道菜,而且要“头尾甜”,即首尾各要有一道甜点,预示有始有终,永远甜美。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磨米制浆蒸年糕。一般有甜和咸的两种,甜的是以糯米浆和白糖或红糖蒸成的“甜粿”,咸的则是以粳米水磨制浆加上不同的配料蒸成的,如与南瓜蒸成的“金瓜粿”,与萝卜蒸成的“菜头粿”,与芋头蒸成的“芋粿”。
又如春节、清明、三日节习惯要吃薄饼。厦门人称薄饼还有“婆饼”的典故。原指老婆做的饼,后将“婆”讹为“薄”。它的特点是烙制的面皮特别薄,将事先做好的馅料包卷起来吃,佐料有虎苔(海苔)、芫荽、蒜白、芥末、辣酱、贡糖等。薄饼馅一般由高丽菜(包菜)、冬笋、红萝卜、荷仁豆(青豆夹)、豆干、大蒜、猪肉切成细丝,加入虾仁干、鱼干碎片,用重油炒后焖烂而成。
此外年初九“天公生”,民间要用米、面蒸制龟、桃、牵、圆来祭拜天公后食用;上元、半年、冬至吃汤圆;端午吃粽子;立夏吃苋菜面;中秋节吃月饼、番薯、芋头;重阳节吃栗子糕。还有重阳、霜降、立冬等节令进补的食俗。有俗谚云“一年补趟趟,不如补霜降”,“一年补常常,不如补重阳”。
三素食习俗素食习俗主要来自民间一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他们每逢佛祖生日、忌日斋戒,就要持斋吃素。有每月一斋日的(初四或初六或初十),有每月四斋日的(即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有每月六斋日、十斋日的;还有三长斋月的,即逢正月、五月、九月的前半个月(即初一至十五)为持斋日,还有吃长斋的(多为老年信女)等。说明文章整理自杨浩存、涂堤著作《闽南民俗》第一章第二节,图片来自丛书封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